2021年的第一次降準于15日實施。專家提醒,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未變,“不搞大水漫灌”態度堅決,降準是“呵護”不是“溺愛”。此外,機構人士認為,三季度資金面基本無憂,政策利率近期下調可能性不大,貸款市場報價利率(LPR)是否松動更值得關注。
“呵護”而非“溺愛”
15日是此次降準的實施日,也是4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(MLF,俗稱“麻辣粉”)的到期日,還是7月這個傳統稅收大月的納稅截止日。全面降準的到來將有力地彌補流動性缺口,呵護流動性平穩。
此次降準超出市場預期,引發的討論異常熱烈。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團隊表示,降準消除了市場對后續流動性可能收緊的擔憂。
業內人士解釋,降準釋放的流動性具有面廣、量大、價低、期限長等特點,通常可顯著增加銀行體系可用資金,且有利于平衡流動性分布,從而增強流動性穩定性,改善流動性預期。盡管就短期而言,降準釋放的資金中相當部分會被MLF到期、稅款清繳、政府債券繳款等暫時吸收,但仍有助于改善金融機構資金期限結構、降低資金成本,增強流動性穩定性和可預期性。
“三季度資金面基本無憂。”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團隊預測,7月資金價格受繳稅等事件的擾動會減弱,波動性會降低;稅期過后,伴隨財政支出,資金將重新釋放,形成中長期流動性的補充。
不過,“呵護”而非“溺愛”。我國貨幣政策“不搞大水漫灌”態度堅決,“合理充裕”非過度充裕。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強調,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后的常規流動性操作,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改變。
公開市場操作利率難下調
降準過后,會否“降息”?市場人士認為近期政策利率“降息”可能性不高。華泰證券固收研究團隊開展的調查顯示,93%的受訪投資者認為15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不會下調。
華泰證券固收首席研究員張繼強稱,央行一再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未變,可能意味著不會下調政策利率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觀點認為,15日可能操作的MLF等政策利率大概率不動,但20日公布的LPR有可能會動。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,此次降準疊加存款定價機制優化可降低銀行負債成本,即便MLF利率不下調,也可對LPR下行形成較有力的推動。
“自LPR改革后,兩次全面降準均帶動報價的算術平均值下行。”明明建議加大對下周LPR報價的關注。但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,此次降準不足以驅動LPR下行,后續是否下調要看銀行負債成本下降的累積程度。
貨幣政策“以我為主”
2021年第一次降準落地,那么,還會有下一次降準嗎?
“下一步中國貨幣政策將堅持以我為主、穩字當頭,堅持正常貨幣政策,堅持貨幣政策的自主性。”孫國峰1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。
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認為,此次全面降準釋放了鮮明的政策信號:支持實體經濟行穩致遠是當前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,貨幣調控并不急于收緊。此外,他補充說,降準還彰顯我國貨幣政策“以我為主”的定力和空間。
在“不急轉彎”“以我為主”的背景下,未來繼續降準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,關鍵將取決于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。“降準可能不是一次性的,需根據國內經濟增長動能和跨境資本流動形勢相機抉擇。”鐘正生說。
華泰證券固收研究團隊的調查顯示,對于下次降準的時點,近半數投資者表示“看不清”。“央行會倍加珍惜‘子彈’,是否再次降準要關注有無基本面觸發因素。”該團隊點評。